,是历史上第一支精锐步兵,它的出现,改变了战争模式。
哪怕它最后消亡,却也无法否认它出现的意义。
而魏武卒的选拔标准,仍然是今天军队所考核的重点,可以说,魏武卒所带来的时代影响,历经千年而未变。
战国时期,李悝
出任魏国国相,进行变法。
他对原本的“战时兵,闲时为民”的军事制度进行变革,采用了以国家的财力供养专业的士卒,以专业士卒的武力,作为国君权力贯彻的保障。
随着李悝变法的进行,参战士卒完成了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变。
以战争为目的,以从事战斗为职业,服从国君命令的专业军队开始出现在战场上。
而当时的吴起
,作为河西郡守,面对秦国的不断骚扰蚕食攻击,便想到了以精锐之卒,击败来犯的秦军,历史上第一支精锐步兵——魏武卒——由此诞生!
魏武卒,不仅仅是职业的步卒,而且定位在精锐,既然是精锐,那便是有一定的标准。而魏武卒的选取标准,被荀子
记录了下来。
“魏之武卒以度取之,衣三属之甲,操十二石之弩,负矢五十,置戈其上,冠胄带剑,赢三日之粮,日中而趋百里。”
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“穿上全身防护的盔甲(三属:身甲、臂甲、胫甲),背着十二石的弓弩以及五十支箭矢,头戴盔甲,提戈配剑,带上三天的口粮,可以在半天内跑完一百里。”
看完魏武卒的要求之后,顿时就能够想到如今军队的武装越野要求,而当时魏武卒的要求便是士卒可以武装奔袭、负重行军。
“操十二石之弩,负矢五十”,这段的核心要求是士卒的射击能力,因为箭矢有限,那么精度越高当然是越能在战场保住性命。而如今的军队训练,射击训练也是核心的部分。
“置戈其上,冠胄带剑”,“戈”是属于长武器,“剑”是属于短武器,长短武器都要拥有,说明需要应对不同的战斗情况,不同的战斗对象。如今军队丰富多样的单兵武器,也是为了应对不同的战斗局面。
“赢三日之粮”,这是要求士卒带够自己的粮食,那么在行军的时候便可以甩掉辎重后勤队伍,对敌方发起突袭。如今丰富的单兵口粮
,也是为了保障士卒在没有后勤时能生存下去。
“日中而趋百里”,这便是对士兵体力的要求,战国时期一里约为现代417米,一百里便是41.7千米,这个距离差不多便是北京市中心到廊坊市中心的直线距离。
在如此标准下,筛选出来的士卒,自然是属于精锐。而魏武卒的辉煌表现,也是惊动了天下诸侯——阴晋之战,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,击败五十万秦军。
这一次实际上是秦军率先发起进攻的,在吴起知道秦军进攻的消息之后,已经过了一段时间,而秦军从泾阳到达交战的地点,与吴起从少梁
到达交战的地点距离差距不大。
之所以吴起能够以少胜多,依赖的便是魏武卒的武装奔袭、负重行军的能力,他们完全可以短时间内到达拦截秦军前进的路线上,出其不意,攻击进攻的秦军。
秦军完全没有想到有军队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出现在他们前方,并且还拥有足够的作战能力。
这一次秦军溃败,而吴起作为魏国的河西郡守,将秦军的势力驱逐出了河西之地
。
此战后的二十多年,秦军不敢东顾。
魏武卒的出现,既是吴起的训练原因,也是魏国国力强盛的表现。因为一旦入选魏武卒,便可以免其赋役,优其田宅。
士兵们为了获得这样的资格,自然是努力训练,进而变得足够精锐,但同样,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,入选之后为了保障可以继续享受优厚待遇,那么士卒们便不可能拼命。
良好的标准、良好的素质,让他们能够面对一般的军队,如果面对那种需要拼命的情况,他们便会产生犹豫,进而失去了奋勇之心。
同时,魏国也因为赋予魏武卒的免赋税资格,在国力兴盛的时候可能并不在意,而在国力滑落的时候,也就无法维持这样的军队。
随着魏国的征战失败,魏武卒不断的损耗,失去打量土地的同时,也带来了财税收入的降低,进一步无法组织起足够的精锐,进而让原本强盛的魏国衰落下来,而魏武卒也逐渐销声匿迹。
在秦国变法时,汲取了魏国的教训,在组建精锐士卒“锐士”时,以军功爵位决定待遇情况,有功则升,有错则罚,让士卒们不断保持着奋勇之心。
而秦国也在这种制度下,变成了为战争而生的战争机器。
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?为何后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? - 小金帛的回答 - 知乎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98197235/answer/3048462767